學生留言

學生留言

第一次引起我注意風水這門學問的是一位名師的言論。他說如路旁的燈柱看似一條蛇,便可以畫一隻鷹去尅制牠,因為蛇是怕鷹的。雖然邏輯是正確,可是應該如何以學理去解釋? 記得有位朋友曾說,他家後山的形狀有如怪獸般,懷疑因此而得了怪病。於是便用以上的剋制邏輯,擺放了一個專打怪獸的超人在窗前化解。可是為何怪病一直沒有改善呢?

自小於加拿大成長的我,一直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既好奇又陌生。還記得第一次看見我國流傳至今的太極圖案時,只懂人云亦云地說:太極分陰陽。可是,當我真正接觸堪輿學後,才了解到它的博大。小小的圖案,竟包含無盡的奧妙。年少的我從沒想過陰陽這相對而互根的概念,原來一直影響著我們。

為什麼是「陰陽」,而不是「陽陰」呢?

青囊經上卷:『陽生於陰,柔生始剛。陽本陰,陰育陽』。

元運之陰陽零正、外巒之山與水、鄰屋之凹凸高低、街道之闊狹曲直、內巒之虛實動靜。環環緊扣,無一不與陰陽有關。這說明了先賢所留下的哲理是嚴明的。

陳癸龍老師在教學時總喜歡激發學生多作哲理思考。陳老師一邊鼓勵學生多看先賢古籍,另一邊則用實例反覆求證學理。這樣我們才可以吸收先賢的智慧,而不會固步自封。實在是名師易得,明師難求。

學生: 鄭家賢


如要問我是怎樣開始跟隨陳老師學習三元玄空風水,我想是緣份吧!其實小時候的我覺得風水是很迷信的。但年紀愈大,對祖國的事和物開始愈來愈有興趣。當中包括風水。為什麼現在香港很多大廈在建築時仍然會參考風水?為什麼風水可以流傳數千年仍然屹立不倒?這些問題都使我對風水產生濃厚興趣。在機緣巧合下得知朋友的父親是跟隨陳老師學習風水,他更極力推介陳老師給我,於是我開始了學習風水之路。
在最初的階段,我覺得三元玄空很深奧,要記的東西很多,學習很吃力。陳老師不但教導了正確的風水知識,又深入淺出地講解各種風水上的學問。現在已學習了九個月,仍覺得自己只是學懂皮毛,陳老師對風水的知識真是有如汪洋大海,滔滔不絕。三元玄空就像古人留下來的寶庫,留待後人去發掘一樣。
我很高興初次接觸風水就是跟隨陳老師學習,上課時不但氣氛良好,同學們又互相樂於研究問題,我期待自己和其他同學一樣可以更進一步,繼續研究風水學問。以便將來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三元玄空風水。

學生:張敖樂


可能因為我曾在台灣待過些日子,從而養成自己對命理研究十分沉迷。在台灣,無論是堪輿風水、星相命理等文化風氣,一直都十分盛行,曾看過身邊朋友浪費了一大堆金錢去買很多所謂的「流年風水物」、「法器」、「水晶」、「天珠」等,目的只為求什麼-趨吉避凶、發財致富,其實在我來看都只是些求心安的動作而己。個人一直都深信「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」這句說話,讀書、積陰德這些都是應該要自己努力爭取的,惟風水呢?懷著滿腔熱誠想好好的拜師學藝,可惜在舶香港掛名充斥的風水師多如牛毛,幾經艱辛才在朋友介紹下,得遇機緣並跟隨陳癸龍老師學習正統的風水命理。

在不算短的十個月中,透過陳老師風趣的教學風格,學理嚴明的教學精神,引經據典不斷驗證的教學態度,更會實地觀察山水墓穴,在在使我獲益匪淺,起碼今後將會有了更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風水命理,也更期待能把這套千年學問,發揚光大。

學生:郭美盈


承蒙上天之眷顧,得與風水名師陳癸龍老師結師生之緣,甚幸!在此衷心感謝陳老師之循循善誘及坦白無私之教導。

回想當初是應朋友之邀作伴,齊學風水以作流年之佈局。其實筆者是一個對風水全不認識的門外漢,而且每事喜以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,是一個不會盲目迷信的人。不過隨著時代日新月異,資訊科技發達,近年有多位風水業者在電視台、電台露面及開咪推廣風水學問之影嚮,加上自己好奇心的驅使下,所以就毅然答應和這位朋友一起去學習風水;但其實是抱着多認識另一領域之知識心態吧了。

但真是「有心栽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陰」,這位和我一起學習的朋友是一個很相信風水,而且每年都要購買昂貴之風水物佈置家居的人,但她覺得這門學問太困難,不能再進一步學習這些深奧的課題,所以在初班後期退出了。反之我卻被這門神秘的中國風水學所吸引住,我不覺得這門學問太困難去學習,但凡陳老師所教的每一課題,我都能明白暸解和掌握到正確的方向(不是我聰明,可能是老師教導有方),所以興趣日濃,更常常學以致用,用朋友親戚之居所作驗証,加上理論和實習一起操作,在得出的結論和驗証下,使我對玄空風水學問,由不知、不信、懷疑、半信半疑,以致現在開始漸漸相信了。

除了感謝陳老師傳授正統玄空風水秘學外,還感謝他教導我們做人處世之道,他教導我們一定要胸襟廣濶,心存正念,懷有扶弱之善心去替人消災解難;此正是做人的方向和意義。

真要讚嘆一句「此時此地得瑰寶,何處尋?」

學生:方月娟


[玄空飛星]古藉言書,純學理派的風水學,古賢之理氣口訣中的[隨風而動,隨地而行,隨物而感,隨屋而附,隨人而應。]是我從來不相信自己,居然可以理解到的風水學理真義。不知道原來我己深深愛上了先賢遺留給我們的知識寶庫。從一無所有,到一知半解,學習玄空風水時,陳老師都是深入淺出的教導,循循善誘的指正。我時常自嘲說:我不是最有資質的同學,但我是個從不缺課的好學生。初接觸玄空風水時,都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,但當更深入了解後,才發現內裏其實蘊藏著不同層面的學理,博大而深遠,真的深深引起了我追求探索的興趣。

陳癸龍老師,就如一條智慧之匙,除打開了我的心靈外,更引領著我們邁進廿
一世紀的玄學之路。每當閱讀完老師的著作後,我心裏常常浮現一句感言......[多謝您 ! 陳老師]。

學生:鍾玉玲


當初基於好奇及身邊的朋友對風水的誤解,加上我對指南針也不懂運用,所以我決定要學風水。

在機緣巧合下,有幸在陳癸龍老師的玄空館學習正統的玄空風水知識。當初上課時,遇到很多困難,腦子裡浮現很多問題,幸好所有同學都鍥而不捨,不停發問,加上陳老師會用豐富專業的教學經驗、由淺入深的去解答了我和同學心中的疑難。

回想當初對玄學風水的認知,多是道聽塗說,或從坊間的流年、命理一類的書籍去略為觀看,什麼天干地支的基本運作,我根本一竅不通。自從上了陳老師的課,對正統的玄空風水學理運作,才清楚了解多些,原來風水的外在環境和屋內佈置不單有密切關係,影響更是很大很深遠,另外還要配合方位的運用,才可達致丁財兩旺、富貴逼人。

我在玄空館完成玄空風水的課程後,不但了解多了玄學上的奧妙,而且還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,能夠把所學的融入生活中,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,真的使我獲益良多。與此同時,我們更成立了同學會,經常一起聚會、研習玄空風水,真是樂趣無窮。往後我會繼續跟著陳老師學習,深入鑽研玄空風水的奧秘。

學生: 鄺美潔


在三十五年的教學生涯裏,學生是鞭策我不斷學習的動力,因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要時日並進,找尋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來適合學生們的需要。所以年前從教育崗位退下來,不再傳道授業,但我仍保持學到老,做到老的熱誠,另方面要找一門有興趣和自己以前教學上有連繫的項目去學習,去研究真是談何容易。在偶爾的機會與陳癸龍先生再遇上,曾作為他少年時老師的我,才知道他從事的行業是先賢哲理的結晶,內容包含這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和人事,對於我這已過了知天命達耳順之年的閒人,仿有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的感覺,於是與他重續師徒之緣,而這次卻是角色互轉,正如古諺說:「學無先後,達者為師」,成為了跟隨他學習玄空風水學理的學生。

從前教學的時候,因課程的需要曾向學生解說過甚麼是八卦、五行、天干、地支,等名詞,也提及民初時伏羲創八卦,文王演周易的故事,自己卻是囫圇吞棗,只是依書直說,不求甚解。現在有機會在陳先生的指導下研究這俗稱風水的學問,才明白實是一門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奧學科,它集天文、地理、環境、建築、園林、預測、統計學於一體,也經歷五千年歲月和前人的檢驗、求證、實踐、應用。而堪輿學者整理了一些規律和理論,被歷代列為方術和方技的學說,我深感這些學問,窮餘生之力恐怕也是管中窺豹,只見一斑。而陳先生的教學特別著重理氣之說,解釋陰陽二氣氤氳運動,對立交感,自然界的日月星辰,雷電霧露,風雨霜雪,飛禽走獸,森林萬象就在此過程中產生,按陰陽四時變化而盛衰生息,故此古人在擇地建造居所或葬地時,特別重視「氣」之聚結和五行的相剋相生。

陳先生雖未接受正統的教學訓練。但他的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和討論,講解能深入淺出,用詞幽默,旁徵博引,使學生上課時如沐春風,愉快學習;他更以科學的態度去解釋有關前人風水或現在的事例,對學生問及有關學理的問題,不厭其煩用心解答,務求明白。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讀書不如親身體驗,安排學生實地考察,加深對風水名局的認識。

此外陳先生性格敦厚務實,沒有坊間「風水名師」那種語不驚人的態度,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,替別人指點迷津和解困,他以儒家的「中庸之道」去為人趨吉避凶,明白「過猶不及」的道理。他在「明天理」之餘更懂得享受生活,熱愛家庭和社會,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

為陳先生《玄空飛星》卷三作序對我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,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學生著作寫序,也是第一次為自己的老師著作寫序,我希望通過這系列作品,讓更多讀者明白「玄空飛星」所言何物,不再以迷信來看這古老中華文明的瑰寶。

蘇彩霞  寫於戊子年冬